
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市場疲軟、產能過剩、政策調整等各種不利因素交織疊加。發電企業盲目投資的沖動依然不小,利潤結構過度依賴煤電,地方保護問題依舊突出。加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全面鋪開,改革的壓力也快速集中在了發電企業身上。
專家分析稱,導致電力行業產能過剩,但各地仍在新增發電設備的主要原因,就是電力仍有盈利空間,“雖然電力存在過剩情況,但由于成本較低,電力企業仍有利可圖。”
不過專家指出,一方面,為了減輕企業負擔,電網購買發電集團的電價(即“上網電價”)明年還會進一步下調,另一方面,我國正在加快推進電力的市場化進程,時刻準備適時取消目錄電價,“明年,電力企業的利潤空間會繼續縮窄。”
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專家表示,電企應當加快轉型升級,盡快進入清潔能源的快車道,不要在產能過剩的時候逆勢而行,才能避免業績的進一步下滑。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近日表示,產能過剩是世界性問題,各國均有責任,中國反對零和博弈的思維和保護主義的做法,反對互相指責和推諉,簡單地以壓減多少產能、減少多少出口來評判一國去產能成效是不... [詳細]
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今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表示,產能過剩是世界性問題,各國均有責任。中國反對零和博弈的思維和保護主義的做法,反對互相指責和推諉。搞傾銷、打貿易戰是沒有... [詳細]
近日從國電投、大唐、華能等我國五大電力集團陸續召開年中工作會議上獲悉,在我國能源行業產能普遍過剩的背景下,多家電力集團業績不容樂觀。有專家直言,電力行業產能過剩仍在加劇,并且在短期內很難好轉。 [詳細]
近日,國電投、大唐、華能等我國五大電力集團紛紛召開年中工作會議,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在我國能源行業產能普遍過剩的背景下,多家電力集團業績不容樂觀。 [詳細]
【5月11日訊】雖然當前光伏發展初成規模,“棄光”現象總體不嚴重,但甘肅、青海等局部地區“棄光”比例超過20%,遠超出典型國家3%以下棄風限電率。 [詳細]
4月21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圍繞“淘汰煤電落后產能”、“建設煤電建設風險預警機制”連發三文,業內普遍認為這是為嚴控當前煤電行業產能而打出的組合拳。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