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草案出臺的意義,相關專家認為,核安全法是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應運而生的,是福島核事故之后的公眾要求,也是國家安全的需要。
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擁有完整核產業鏈體系的國家,當前核電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核技術利用也日益廣泛,需要規范的方面越來越多,核能行業的發展也面臨更多挑戰。核安全責任、公眾參與及監督管理體制等重大問題日漸突出,亟待完善有關核安全的法律規范體系。
作為我國第一部核領域的專門性法律,草案首次在法律的層面明確了"核安全"的概念,提出了獨立監管基本原則,以及違反相關規定后的處罰措施。
相關專家認為,通過制定核安全法,可以進一步理順對核電行業管理與監督的職責,固化我國30年來行之有效的運營與監管獨立開展工作的做法,提高核安全監管工作的相對獨立性和有效性。
同時,核安全立法還有利于樹立我國法治國家的良好形象,堅定國際社會對我國核安全的信心,有利于我國"核電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2011年福島核事故后,核應急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在草案中,針對核事故應急準備與響應制度作出了詳細規定。
據相關專家介紹,核應急在核安全領域是很重要的,因此草案中專門有一章節對這個問題予以規范。例如草案設專章對核事故應急預案、應急演練、應急經費保障、應急救援、應急信息發布、事故調查等做出了規定。
根據草案,國家將建立核事故應急準備金制度,保障核事故應急準備與響應工作所需經費。
草案還提出,核設施營運單位、核材料持有單位周邊區域的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有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區群眾開展不定期的核事故應急演練,培養其核事故應急意識和能力。
加強應急觀念是必然的,讓核安全文化理念貫穿始終同樣緊要。回顧核領域發展歷史,很多核事故的發生并不是天災所致,更多是人因事故導致的。因而,加強核安全文化建設非常必要,要將核安全文化融入生產、經營、科研、管理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