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因其高效、綠色、無污染的優點,正在建筑節能領域得到推廣。
我國地熱能資源量豐富,僅干熱巖資源潛力就相當于2017年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的4200倍。近年來,我國地熱能應用范圍已從北京、天津等試點城市擴大到山東、河南、江蘇、上海、陜西等地。各地在探索地熱開發利用過程中,也找到了城市能源轉型的新路子。
然而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各地地熱開發目標實際完成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普遍距既定“十三五”開發目標相距甚遠。問題出在哪里?地熱更好地服務城市供冷供熱的路上,還應打破哪些瓶頸?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已形成全國推廣之勢
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等聯合出版的《中國地熱能發展報告(2018)》(下稱《報告》)指出,中國大陸336個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采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可實現供暖(制冷)建筑面積320億平方米,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最適宜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
地熱能可就地取材,具有利用效率高、無污染排放等優點。隨著藍天保衛戰、北方冬季清潔供暖工作向縱深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在民生供暖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淺層地熱能在科學利用的前提下是可再生和變廢為寶的無盡寶藏。地源熱泵將淺層地熱能提升后滿足建筑物的供熱需求,既可供冷又可供熱,從建筑能源利用的特性來說,以熱泵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建筑能源利用最合適的方式。”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陳焰華說。
記者了解到,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起點在北方地區,目前重點仍在北方地區。南方夏熱冬冷地區對于地熱的探索起步晚于北方,近年來在各地政府指導推動下也已有成功實踐。
“截至目前,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城市,深層、淺層地熱能、地表水系發達,伴隨著夏熱冬冷地區地熱能利用的逐步推進,一批多元化的示范工程已涌現。”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源熱泵產業聯盟名譽理事長曹耀峰介紹。
如《湖北省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就提出,要開發地熱能,在全省范圍內建成470座地熱分布或集中制冷供熱站,服務建筑面積約1億平方米。
安徽省也提出在“十三五”時期要在資源條件優越和建筑用能需求旺盛的地區推廣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探索開展中深層地熱能高效梯級利用。目標是到2020年,安徽省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達到4800萬平方米。其中合肥濱湖新區核心區區域能源項目就采用了以地源熱泵為主、其他清潔能源為輔的多能互補能源利用方式,一期項目已于2019年4月正式投產。
政策層面重視不足
致地熱開發成效大打折扣
地熱開發利用從最初的少數地區“星星之火”到目前的全國形成“燎原之勢”,從而推動我國在2017年發布了歷史上首份地熱開發利用的專項規劃——《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0年,地熱供暖(制冷)面積預計將累計達到16億平方米。
然而記者梳理發現,實際上,全國地熱開發利用情況與預期相距甚遠,難以完成上述“十三五”規劃目標已是大概率事件。
以目前主流的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為例,《規劃》指出,截至2015年,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建筑面積約為3.9億平方米;《報告》顯示,2017年底僅達到5億平方米,年均復合增長率約13%。這意味著若要達到2020年11億平方米的既定規劃目標,2018—2020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需超過30%。
“相較于北方地區,‘十三五’期間,夏熱冬冷地區地熱能開發利用執行情況尤為不理想,預計普遍難以完成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陳焰華指出。
究其原因,曹耀峰坦言,《可再生能源法》實施15年來,各類型可再生能源之間發展不平衡,非電可再生能源應用明顯落后于發電類項目。特別在地熱能開發利用方面,突出的表現是各地重視程度遠不夠。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所地熱研究室主任王貴玲進一步指出,“目前地熱市場體量還不夠大,并沒有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相應行業獲得的投資優惠政策就少,從而制約了技術進一步發展,導致地熱開發成本居高難下,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地熱能開發利用涉及發改、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眾多政府管理監督部門,目前還沒有建立起明確的分工協調、有效聯動的工作機制。從而導致‘十三五’規劃在實際執行層面難以有效落地,各地也是如此。”陳焰華說。
他進一步指出,由于地源熱泵系統相較于傳統集中空調系統,需要整合更多資源,參建單位實施工序、工期和工程造價均要增加。大部分省市并沒有出臺長期連續性的鼓勵淺層地熱能開發的支持政策,以致建設單位和開發商的建設積極性普遍不高。
專家建議“十四五”期間
挖潛冬冷夏熱地區市場
“疫情過后,夏熱冬冷地區正是發展‘新基建’‘新經濟’的適宜地區,地熱能開發和利用正當其時。”陳焰華牽頭負責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地熱部分“夏熱冬冷地區地熱能開發利用子課題”的研究,他很看好地熱能接下來的發展機遇。
中國地源熱泵產業聯盟副理事長、浙江陸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夏驚濤也表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對新能源行業發展和消納帶來了一定挑戰,但不利因素不會改變我國新能源發展的大趨勢。從業者要“危”中尋“機”,抓住“新基建”政策引導下的地熱能產業投資新機遇。
據悉,目前關于地熱能開發利用“十四五”相關規劃初稿已經完成。陳焰華認為,為使國家“十四五”地熱能發展規劃的各項要求真正落實,各省應成立地熱能開發利用領導小組,并結合各地城市的總體規劃、城鄉建設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利用,規劃編制各省“十四五”地熱能發展規劃。
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各級政府能源管理部門也應牽頭協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明確責任與分工,確保“十四五”地熱能開發利用目標圓滿完成。”陳焰華說。
“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還要取決于技術的進步,資本與技術相結合會有效推動地熱開發技術進步,進而推動地熱產業發展。”自然資源部地質環境司關鳳峻司長關鳳峻同時強調。
而為提高夏熱冬冷地區企業投資積極性,陳焰華同時建議,國家應比照北方地區清潔供暖的相關政策,給予夏熱冬冷地區地熱能利用項目相應的財政資金支持,并在財政、土地、價格、金融、稅收、科研、電力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
尤其針對地熱利用模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源熱泵產業聯盟名譽理事長汪集晹指出,地熱與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補綜合利用的“地熱+”,可實現較高的能源轉化效率,加速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在陳焰華看來,夏熱冬冷地區也應基于氣候條件和建筑能源的需求特性,統籌考慮建筑供熱、供冷,構建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融合多能互補的建筑能源供應系統。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