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地熱開發最近遇到了煩心事。據公開報道,6月份,當地有86眼地熱井被先后封停。
無獨有偶。近日,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亦查封取締了9眼違法違規地熱井。
而在此前,河北保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官方披露,截至5月,該市309眼地熱井中,永久性關閉取締的達166眼,另有符合規劃的37眼也已關停,正按有關規定完善手續。也就是說,保定市高達2/3的地熱井屬問題井。
河北省地熱資源豐富,其分布面積占到平原區面積的76.5%。近年來,隨著該省大力推進清潔取暖,全省地熱井數量驟增。與此同時,地熱開發利用無序、無度問題日益突出。根本原因出在哪里?對此,記者近日進行了調研采訪。
或有超3/4地熱井面臨關停
記者了解到,近期河北省集中關停地熱井的所有行動始于去年4月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發布的一份政策文件,該文件名為《河北省自然資源廳、河北省水利廳關于加強地熱開發利用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
《通知》要求,今年9月30日前,依法查處不符合地熱規劃違法開采的地熱井,并提請政府全部關閉取締;對符合規劃但到2020年10月31日仍不能實現合法開采的,依法查處并提請政府關閉取締。
衡水市饒陽縣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之所以關停部分地熱井,一是地熱開采企業沒有合法手續;二是這些井沒有配套回灌設施,屬于違規開采。
河北住建廳相關人士亦向記者透露,不只是衡水存在上述情況,在全省其他地市也都存在,這些違規的地熱井由較小公司經營,多數沒有打回灌井,相關手續不齊全,其中不乏供熱面積達到100萬平方米的大項目,“采出來的地熱水因為沒有回灌,都是直接排放到下水道、周邊河道或者農田里,對周邊環境造成極大污染。”
“事實上,河北省的違規地熱井關停工作近幾年一直在推進,今年力度較大,關停的地熱井數量也較多。”這位人士進一步對記者說。
根據河北省自然資源廳于2019年7月印發的《河北省地熱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2018—2020年)》(下稱《規劃》),河北省平原區現有地熱井2305眼,實際開發利用地熱井1879眼,其中開采井1531眼,回灌井348眼,每年開采量約1.75億立方米,回灌量僅0.4億立方米。也就是說,配有回灌井的地熱開采井僅占23%左右,地熱水回灌率也僅約23.5%。
更有知情人士估計,河北省違規開采的地熱井比例,高峰時可達到約80%,“估計在今年都要被關停。”
無序違規開發“污化”地熱
地熱水為什么要回灌?貴州大學礦業學院副教授裴鵬告訴記者,從保護熱儲熱平衡及有序開發的角度來看,地熱尾水必須回灌。
“中深層水熱型地熱資源用于供熱,采暖過程為零碳排放,是北方地區較適宜的清潔取暖方式,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地熱尾水只有100%同層回灌,才可以保證地熱資源的可持續循環利用。”他表示。
“一些地熱開采企業,比如個別民營企業出于經濟利益考慮不打回灌井。”河南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區域能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軍鋒對記者說。
他為記者算了一筆賬:諸如中石化等有合法地熱開發許可資質的國有企業,打一眼2000米左右的取水井、配套一眼回灌井,總投入約需800萬元。而一些民營企業違規打同樣深度的取水井,再加上沒有配套回灌井,投入僅需200萬元,只有國企投入的1/4。并且由于不采用回灌水泵等設施,運營成本也相對較低,平均供熱利潤0.1元/平方米/天以上,一百萬平方米的供暖面積每個采暖季的收益就能達到一千余萬元。“高回報吸引民企蜂擁而至,甚至不惜違規操作就不難理解了。”
“含有礦物元素的地熱尾水呈酸性或堿性,若不進行回灌,一可產生大量的水資源和熱資源浪費,二可導致地表水污染。這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否則地熱行業將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張軍鋒分析道。
按一眼中等偏上規模的水熱型地熱井每小時取水50噸左右、采暖季運行120天來算,每眼井每個采暖季取水量達14.4萬噸,若不進行同層回灌,將嚴重影響中深層地下水補水。而華北是我國人均水資源量最少的地區之一,深層地下水的補給更是“先天不足”。
“地熱在開采過程中大量浪費水資源的作為,不是清潔取暖的應有之義。只有實現合規合法開采,地熱供暖產業才能真正走上正道。”張軍鋒指出。
“九龍治水”暴露管理漏洞
記者了解到,衡水市此次關停的地熱井分暫時性關停和永久性關停兩類。“永久性關停的是非法開采、無證的地熱井。暫時性關停的地熱井有合法手續,但是由于政策或者企業自身原因,采礦證到期之后也將永久性封停。”衡水市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介紹。
那么,所謂合法手續都有哪些?上述受訪專家告訴記者,地熱開發需要經自然資源部門出具采礦探礦許可,水利部門出具取水許可,以及生態環境部門出具排污許可,同時需經發改部門立項審批。加上住建部門的后端供暖管理,也就是說,現眼下地熱開發利用想要實現規范化,至少需要四個部門共管。
河北省就明確表示,開發利用地熱,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將取水許可作為辦理采礦許可的前置條件。由省水利主管部門負責地熱水取水權審批,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地熱探礦權、采礦權審批,市、縣自然資源和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出具核查意見。
追溯這么多地熱井無合法采礦資質的原因,上述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不是自然資源部門不給企業辦采礦證,該辦理我們還是要辦理的,只是卡在了水利部門。只要水利部門把取水證批下來,就可以辦采礦證了。”
對此,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則向記者直言:“‘九龍治水’導致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扯皮,這種情況在全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就地熱開發礦業權審批而言,據記者了解,雖然其已被自然資源部列為獨立礦種,但審批權現已下放至地方,由縣級以上政府一級管理部門批復授予企業開發權限即可。“目前地熱開發的礦業權許可管理歸屬不統一,部里僅僅是備案。”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證實。
“因各地管理情況不一,從省級到市級,再到縣級政府部門,都可以批復開發。不只在河北,地熱行業管理整體都比較松散,國土部門的礦業權審批尤其成為監管弱項,以致被很多企業鉆空子,沒有許可資質也能開工打井。”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多位受訪專家均表示,隨著地熱市場的發展,相關問題會逐漸暴露放大,同時新技術的出現也會面臨管理空白的挑戰,比如地源熱泵、干熱型地熱管理部門歸屬等。以河北為例,“現在的情況正是因生態環境風險顯化,倒逼主管部門必須得加強監管了。”
記者了解到,今年5月,河北省水利廳已召開全省取水井清理排查工作調度視頻會議,要求7月底前,各市縣要全面完成取水許可審批排查清理工作;符合補辦條件的抓緊補辦取水許可證,不符合條件的一律注銷。為按時完成年度關停任務,河北地熱井的關停時間表進入倒計時,力度空前。
短評
地熱開發豈能逾越環保紅線
近幾年,國內地熱開采是真的“熱”起來了。而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大勢所趨,與生態環境保護任務的嚴峻性與緊迫性,正是地熱得以被重視的真正動因。
然而梳理反思河北乃至全國的地熱開發現狀可知,一旦政府配套管理、監管不能及時跟進,極易導致無證無序、違法違規開采,反而會使地熱開發利用的現實成效與其初衷嚴重“背道而馳”。河北近期大批違規地熱井被迫關停即為現實例證。
在全國擰成一股繩,全力推進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當下,需要更加強調,生態環境紅線即是行為準則,這根“弦”始終不能放松。
就地熱資源開發而言,目前最成熟、應用最普遍的技術就是水熱型技術,即取熱就要取水。這樣的開發模式,特別是在供暖季,需要24小時不間斷取水,普普通通一眼井每小時即要取水數十噸,且不提因隨意排放造成的熱資源和水資源浪費,以及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僅地下水超采導致的水力供給系統性失衡問題,就已是華北地區數十年難以解決的頑疾。
早在上世紀70年代,華北地區就出現地下水超采現象,除淺層地下水超采外,補給條件較差的深層地下水超采問題更為突出。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因為在利用水源熱泵時解決不了淺層地熱的回灌問題,被迫中止了這項技術的推廣。
直至如今,華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為此,在2019年初,水利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還專門聯合印發了《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其治理難度可想而知。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河北還是全國,如果不重視解決回灌問題,只專注牟取眼前的“蠅頭小利”,這種短視的開發思路,最終只會讓地熱行業自斷“腳筋”,為清潔、低碳發展做貢獻更是無從談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耳熟能詳的話語,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生態與發展的有機關系。然而很多人仍未認識到的是,在我們了解不多的地下,同樣需要“綠水青山”。
地熱開發利用涉及供暖民生,更涉及生態環保,關乎子孫后代。換言之,超采區、禁采區,是生態紅線,更是命運紅線,豈可輕易逾越!
希望河北政府近期推出的上述補救舉措是“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同時能夠警醒全國,引起反思,地熱資源怎樣開發才能可持續?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