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歐洲正在調整可持續化學品和聚合物發展戰略,表示將優先發展生物燃料。業內人士認為,這或使化工可再生原料大規模生產和使用的增長勢頭出現停滯。
在過去幾年中,因為預計生物燃料和化學品需求將迅速增長,一些大型可再生產品公司曾宣布多個生物基原料項目發展計劃。然而,就在今年上半年,為了保證盈利以及經營的可持續性,幾家大公司背棄了這些承諾。
芬蘭耐思特公司今年2月宣布,將其位于荷蘭鹿特丹的產能130萬噸/年的生物燃料和生物煉油廠擴建項目推遲至2027年投產,該擴建項目將使該工廠的可再生產品總產能提高到270萬噸/年。耐思特還證實,將把公司的可再生和循環聚合物和化學品項目擱置至少兩年。該公司表示,作為扭轉財務業績措施的一部分,公司發展重心將重回其核心業務可再生柴油和可持續航空燃料。
芬蘭造紙巨頭芬歐匯川在5月宣布,已經取消了在鹿特丹建造一座50萬噸/年生物質原料的燃料和化學品生產廠的計劃。盡管已完成了設計和基礎工程工作,但該公司表示,經過深入的技術、商業和戰略評估,決定停止所有進一步的工作。但該公司將繼續其在德國洛伊納的一座生物質化學品廠的建設,該工廠將于今年晚些時候投產。
去年7月,鹿特丹已經因殼牌公司宣布無限期暫停其位于該港口能源和化工園區的年產82萬噸生物燃料工廠的所有建設工作而受到震動。殼牌公司負責下游、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決方案的總監Huibert Vigeveno當時表示,暫停生物燃料項目將使公司能夠評估該項目最具商業性的前進方向。
目前,耐思特選擇關注更成熟的可再生燃料業務,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可持續化學品和聚合物市場存在不確定性。耐思特首席執行官Heikki Malinen在最近與分析師舉行的第一季度財務業績電話會議上直言,暫時放棄可再生化學品市場,是因為缺乏明確監管框架以及需求不確定等因素。
根據標普全球商品洞察最新的《工藝經濟大綱PEP》報告,生物基聚合物目前占全球年塑料產量不到1%。去年接任首席執行官的Malinen也質疑耐思特目前在供應鏈中可以從哪里獲得價值。當然,耐思特并沒有放棄其對于化學品和塑料的較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該公司即將按計劃完成位于芬蘭波爾沃的15萬噸/年液化廢塑料改質裝置,將為北歐化工公司的蒸汽裂解裝置提供直接進料。耐思特也堅持其先前設定的目標,即到2030年每年處理超過100萬噸的廢塑料。耐思特還在繼續尋找新的可再生原料,Malinen將其描述為“不斷尋找和搜索新的原料來源和產品替代”。耐斯特仍然認為,在2040年前,生物質原料會獲得廣泛開發。
Malinen介紹了耐思特在木質纖維素生物質方面所做的工作,稱其“將是一種不同類型的設施,一種不同的技術”。耐思特和雪佛龍魯姆斯兩家公司在6月11日宣布,已聯手開發一種新技術,將木質纖維素生物質轉化為高質量、低排放的可再生燃料,如可持續航空燃料(SAF)和可再生柴油,他們現在正在驗證該技術是否具有潛在的商業價值。
芬歐匯川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西莫·雷諾多將其德國洛伊納生物質化學品項目描述為“一項全新的業務”。雷諾多在4月召開的公司第一季度財務業績簡報會上表示,其商業生產預計將于2025年下半年開始。盡管雷諾多在5月份決定放棄鹿特丹生物項目,但他對洛伊納工廠的前景持樂觀態度,并在簡報中表示商業興趣很高。該工廠每年將生產22萬噸木質生物原料的單乙二醇、生物單丙二醇和木質素基可再生功能填料。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