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首次在全球明確提出“不起火、不爆炸”的硬性安全標準,并將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實施。這對鋰電池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鋰電池隔膜作為鋰電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在提升鋰電池安全性能上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因“起火風險”召回的新能源汽車高達38.07萬輛,其中74%(28.3萬輛)直接涉及電池問題。在當年超過30起公開報道的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中,多數源于車輛碰撞導致的隔膜機械損傷,進而引發電池內部短路與熱失控。
“起火的核心誘因是短路,而隔膜作為隔絕正負極的物理屏障,其強度與熱穩定性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恩捷股份全球研究院李玉民博士在第八屆先進電池電解質/隔膜材料技術國際論壇暨第三屆固態電解質技術與市場發展論壇上指出,“在電池向高能量密度發展與4C+超快充技術普及的趨勢下,隔膜面臨性能與安全的雙重挑戰。”
長期以來,隔膜創新聚焦于功能性涂層改良,在提升耐熱性、浸潤性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數據顯示:2018-2023年間全球申請的鋰電池隔膜專利中,涂層技術占比高達72%,而決定隔膜基礎性能上限的基膜核心創新僅占18%。但這也導致鋰電池行業長期深陷“安全-能量-壽命”的不可能三角——加厚涂層提升安全性,但犧牲能量密度;追求超薄設計提高能量密度,卻削弱安全性和循環壽命。創新資源的結構性失衡,折射出基膜研發的深層次技術壁壘。
“基膜是隔膜的骨架,如同建筑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直接決定了產品的性能天花板。”李玉民博士強調,“隔膜創新必須回歸基膜創新,這是恩捷提出的核心研發理念,也是打破行業安全瓶頸的全新之路。”
基膜創新遠非易事,需攻克三大技術壁壘:一是高分子結晶取向精密控制,影響隔膜的機械強度與孔隙均勻性;二是微孔結構納米級調控,關乎離子傳導效率與自關閉特性;三是拉伸工藝穩定性,決定大規模量產的一致性與良率。
這些底層突破往往需要超過1年以上的研發周期和上億元級投入,技術門檻之高令眾多企業望而卻步,“能否攻克基膜”成為檢驗企業真正技術實力的試金石。
作為全球隔膜龍頭,恩捷股份早在2016年便前瞻性布局基膜底層創新,持續攻克高難度基膜研發課題,并形成了一系列科研技術成果,構筑了領先的技術優勢。
其核心突破在于分子鏈層級的結構再造。創新性的在分子鏈中嵌入特殊功能鍵,使分子鏈線性結構升級為穩固的三維立體網絡,實現“極薄厚度、超高強度、超低熱收縮”的協同突破,這一革命性設計帶來性能質的同步飛躍,對電池的壽命、安全性和可靠性意義重大。據悉,恩捷股份高安全基膜產品破膜溫度從150℃提升至230℃,安全窗口也從10℃拓寬至90℃,且破膜面積百分比較常規隔膜降低約60%。
“隔膜越薄,電芯能量密度就越大。但隔膜薄至5μm時,傳統隔膜強度會顯著降低。”李玉民解釋,“恩捷股份的5μm基膜針刺強度達到550gf以上,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在極致輕薄下仍保持超高強度,為電池安全提供了雙重保險。”
作為全球鋰電池隔膜龍頭企業,恩捷股份能夠啃下基膜創新這塊“硬骨頭”,得益于其構建的全球化研發引擎,這支來自國內外的碩士、博士組成的核心技術研發團隊,通過不斷的實驗和技術創新,對配方與工藝進行雙重突破,為液態電芯提供兼具高安全、高倍率與高耐熱的解決方案,推動行業安全標準升級。其濕法隔膜雙向拉伸工藝處于行業領先水平,疊加其首創的在線涂布技術,能夠進一步優化基膜品質和一致性,并且提升生產效率。
基于基膜核心突破,恩捷股份已構建完整的高安全隔膜產品生態。在本次論壇上,李玉民博士詳細重點介紹了恩捷股份基于高安全性能最新研發的的基膜及涂布隔膜產品。
在基膜技術方面,恩捷股份在CIBF2025上發布了X系列高安全基膜,目前已覆蓋5μm/7μm/9μm等不同厚度。
在涂層強化方面,恩捷股份研發的陶瓷耐熱隔膜、芳綸涂布隔膜、納米纖維類耐熱隔膜等具有耐高溫、高強度和快浸潤的特點,能夠有效降低電池熱失控帶來的危險。此外,針對電池充放電過程中的產氣難題,恩捷股份也開發出抑制產氣涂層隔膜。
完善的產品矩陣實現了安全性能的模塊化組合,不僅能夠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還可針對不同電芯設計需求提供定制化安全解決方案。
隨著2026年新國標實施臨近,隔膜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基膜底層創新將成為競爭主軸,具備基膜自研能力的企業將重構供應鏈話語權,基膜+涂層自研方案將成高端電池標配。
當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駛向TWh時代,鋰電池安全已成為不可妥協的底線。恩捷在基膜領域的突破證明,安全與性能可以協同進化——更薄的基膜帶來了更高能量密度,而分子層面的創新則讓這層“薄膜”變得更為安全,為行業提供了全新范式。
這場始于分子鍵的“基礎科學革命”,正在重塑鋰電池安全邊界。正如李玉民博士所言:“基膜創新的價值不僅在于解決當下的安全焦慮,更在于為高能量密度電池的未來打開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