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反內卷”的號角吹響。
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
近年來,光伏、汽車、鋰電、玻璃、水泥等多個領域存在“內卷”式競爭,部分企業陷入增收不增利、低價銷售保市場的尷尬處境。
從瘋狂擴產到供需失衡,光伏是“內卷”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7月3日,工信部召開座談會,綜合治理光伏行業低價無序競爭。
“反內卷”,反什么,怎么反?長江商報聚焦落實“反內卷”行動,探尋“反內卷”樣本。
卷產能、卷價格、卷專利……“內卷”,讓光伏行業陷入異常慘烈的境地。
2024年,光伏產業鏈內部出現冰火兩重天。一邊是光伏加工設備、逆變器環節企業經營業績逆勢增長,另一邊是光伏硅片、組件企業動輒數十億虧損。
長江商報記者統計發現,2024年,A股68家光伏設備企業,合計虧損約257億元。而在2023年,則是合計盈利993億元。
從組件、硅片龍頭頻頻官宣數十億、數百億元投資擴產,到供需產能失衡,一場無序失控的低價競爭在光伏行業蔓延。專利訴訟在行業龍頭之間頻頻出現。
光伏龍頭企業也深知,“卷”不是辦法,“卷”不是出路。
行業協會呼吁、企業自律、政策引導,光伏行業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反內卷”行動。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也有部分光伏企業幾乎穿越了“光伏寒冬”,堪稱“反內卷”樣本。
從年賺近千億到虧257億
“內卷”,讓光伏企業深受其害。
2023年,是光伏企業的高光時刻。當年,通威股份、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的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分居行業前四。與此同時,通威股份、隆基綠能等兩大巨頭年盈利均超過百億,其中通威股份歸母凈利潤達135.73億元。而虧損最多的是航天機電,當年虧損4.26億元,這家公司光伏領域的營業收入僅占25.36%,超過70%的營業收入來自汽車零配件領域。
根據長江商報記者統計,2023年,68家光伏設備企業合計盈利993.44億元。
2023年,晶科能源歸母凈利潤達74.40億元,創了新高,同比增長153.20%。公司解釋稱,在全球光伏裝機總量穩步增加的同時,光伏市場對于N型先進產品的需求逐漸成為主流。公司憑借N型TOPCon技術和產品的持續領先,以及全球化運營和一體化產能等方面的優勢,實現N型組件出貨快速放量,帶動經營業績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
2024年,經營形勢急轉直下。根據年報,當年,68家光伏企業,沒有一家企業的營業收入超過千億,營業收入最高的是晶科能源,其當年營業收入為924.71億元,較2023年減少了262.11億元。
當年,歸母凈利潤出現兩極分化,光伏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獲利110.36億元,而TCL中環、隆基綠能分別為虧損98.18億元、86.18億元。
當年,68家光伏企業合計虧損256.56億元。
動輒百億擴產后遺癥
從盈利近千億到虧損257億元,光伏行業整體業績驟變,或是激進擴產的后遺癥。
2022年、2023年,行業高景氣來襲,行業巨頭紛紛積極擴張。
2022年,阿特斯投資600億元在青海海東建設年產20萬噸高純多晶硅、50GW單晶硅拉棒、10GW硅片、10GW電池及10GW組件的全產業鏈基地,為該公司史上最大一體化項目。當年,其還宣布在江蘇宿遷建設10GW電池+10GW組件產能,投資102億元。
當年,晶澳科技7次官宣擴產,累計投資近500億元。
隆基綠能在鄂爾多斯建設46GW單晶硅棒及切片項目,投資額145.5億元。此外,其還投資452億元建設西咸新區100GW硅片+50GW電池項目。
晶科能源投資110億元建設11GW高效電池、8GW組件及5GW電池組件生產線,投108億元在江西上饒建設24GW組件+10萬噸鋁型材產能。
2023年,除了通威股份、隆基綠能、晶澳科技繼續擴產外,晶科能源宣布在山西投資560億元實施大規模擴產計劃。
此外,東方希望更是宣布投資高達1500億元在寧夏進行硅料、組件擴產。
激進擴產的結果是,2024年,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價格下跌。
2025年初,國內組件排產降至34.8GW,環比下降20%,開工率普遍不足50%。硅料價格從2024年初的65元/kg跌至39.5元/kg。全球產能已達1200GW,遠超600GW的實際需求。
2025年1月,單晶PERC組件價格跌破0.65元/W,N型TOPCon組件價格同比下跌29%,部分企業陷入“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惡性循環。
政策引導治理“內卷”
光伏行業的“內卷”,從2022年、2023年的“卷產能”,到2024年以來卷價格,還延伸至卷專利。
晶科能源在澳大利亞起訴隆基綠能侵權,此前已在中國、日本、美國發起多起訴訟,矛頭直指PERC和TOPCon技術專利。
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形成技術聯盟(TOPCon專利共享),聯合對抗隆基綠能、阿特斯等對手。
過度“內卷”早已引起業內高度關注。
2023年7月,9家光伏企業在北京簽署了《光伏產業合作倡議書》,旨在推動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促進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
2024年7月,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呼吁供應鏈企業加強合作,理性經營共同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
龍頭企業也行動起來。2024年12月24日,通威股份官宣了部分高純晶硅項目技改檢修暨有序減產的公告。緊接著,大全能源也加入減產行動。
除了減產外,光伏企業積極進行研發創新,依靠科技提高工藝水平、技術含量等,尋求突圍。
6月23日晚,晶科能源披露,全資子公司浙江晶科自主研發的182N型高效單晶硅電池(TOPCon)轉換效率,經國家光伏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第三方測試認證,全面積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7.02%,創造了大面積N型單晶鈍化接觸(TOPCon)電池轉換效率新的紀錄。
一場真正的全面“反內卷”行動已經展開。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
7月3日,工信部召開座談會,14家光伏行業企業及光伏行業協會負責人作交流發言。
工信部提出,聚焦加快推動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依法依規、綜合治理光伏行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行業企業要致力技術創新,堅守質量安全底線,加強國際合作,加快塑造我國下一代光伏產品的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