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180天,“十四五”即將收官。5年前制定的一系列目標任務完成得如何,備受關注。
在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首場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介紹“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時表示,5年前制定的規劃《綱要》各項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8項指標進展超過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項重大工程順利推進。這五年取得了新的開創性的進展、突破性的變革、歷史性的成就,中國已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
5年來,中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元左右;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這個增量相當于中國排名前三的經濟大省——廣東、江蘇、山東經濟總量的總和,也超過了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明顯成效。2024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3140萬輛,比“十三五”末的492萬輛增長5倍多。
5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前4年中國經濟增速平均為5.5%。“這么大的體量和增量,在經受各種風險挑戰的沖擊下,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應該是前所未有的。”鄭柵潔說。
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創新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我們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的創新制高點。”鄭柵潔介紹,從海陸空全方位來看,海上,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運營,加上大型LNG運輸船全球領先,我們集齊了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陸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天上,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嫦娥六號”實現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無人采樣返回,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等等。鄭柵潔表示,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顯了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創新帶動產業不斷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很多領域加快從量變到質變、從中低端到中高端、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轉變。
研發投入加速增長。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突破。2024年,集成電路年產量比“十三五”末增長72.6%,越來越多的產品裝上“中國芯”。新興產業加速壯大。2024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長42%,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73.8%,占GDP比重達到10.4%,提高2.6個百分點。我國累計在研創新藥達到4000余款,約占全球30%。
“事實證明,‘脫鉤斷鏈’、打壓遏制只會增強我們自立自強的決心和能力,只會加速我們自主創新的進度和突破。”鄭柵潔說。
綜合國力“突飛猛進”
隨著大量海外博主分享來華見聞,“中國變酷了”的印象被越來越多全球網友所認同。“這背后應該是反映了中國的綜合國力。”鄭柵潔表示,回過頭看“十四五”,中國綜合國力可以用“突飛猛進”形容,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是經濟實力。中國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第一能源生產大國、第一人力資源大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社會保障體系,建成了全球數量最多的5G基站。鄭柵潔說,現在中國的實體經濟根基越來越強,“十四五”以來每年制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中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
第二是創新能力。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6萬家,“科技感越來越強”。中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硬核產品”層出不窮。2024年“三新”經濟增加值超過24萬億元,相當于北京、上海、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的總和。
第三是軟實力。中國發展全球矚目,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中國開展治國理政交流。鄭柵潔還提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明顯上升,共建“一帶一路”成為全球共同繁榮之路;中國大力推進自主開放、單邊開放,單方面免簽“朋友圈”擴大至47國,“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2024年外國旅客入境量增長96%。
第四是抗沖擊能力。中國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生產實現“21連豐”,去年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氣總產量首次超過4億噸油當量、發電量達10萬億千瓦時,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有力保障14億多人的用能需求。鄭柵潔說,中國的大國儲備體系加快構建,物資儲備更加充分、應對沖擊的底氣更足。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