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內外貿一體化,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從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到與外資企業開展良性競爭,再到“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出口轉內銷路徑,內外貿一體化的側重點隨著經濟形勢和國際格局的變化不斷迭代。
目前,我國已培育了2200多家內外貿一體化的領跑企業。去年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當中,有8.7萬家企業實現了內外貿一體化經營,同比增長6.3%。采訪中發現,經營主體的感受也與宏觀數據相吻合,內外貿一體化不僅是企業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迫切需要,也越來越成為現實。
先說必要性。內外貿一體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必然選擇。無論是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還是國際經貿環境的復雜演變,抑或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都指向了內外貿一體化。它既是對沖外部不確定性的“穩定器”,也是釋放內需潛力、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助推器”。
再說可行性。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內外貿一體化的堅實后盾。一方面,為國內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其能夠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積累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為走向國際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在國際市場遭遇波折之時,龐大的國內市場是外貿企業的大后方,為企業提供穩定的訂單和收入來源。出口轉內銷具備堅實的市場基礎。
中國制造韌性是內外貿一體化的核心支撐。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涵蓋了從原材料加工到高端裝備制造的各個領域。強大的產供鏈韌性,讓中國企業可以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間靈活調配資源,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快速調整生產策略,實現內外貿協同發展。
盡管如此,內外貿一體化仍面臨一些堵點和挑戰。一些企業反映,出口轉內銷存在標準不一、認證周期長、渠道建設難等問題。發展中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隨著制度型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加快建設,內外貿一體化將為中國經濟注入更多活力與韌性。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