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月22日電 在可持續能源技術領域,科學家又邁出關鍵一步。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高效環保、可規模化應用的鋰離子電池回收新工藝,相關成果發表于新一期《儲能材料》雜志。
傳統回收方法對廢舊鋰離子電池中貧鎳正極混合材料的處理效率較低,且依賴高能耗工藝,產出的材料價值有限。
最新技術破解了這一難題。其不僅能回收92%以上的鎳、鈷、錳等關鍵金屬,還能將其轉化為高性能正極粉末。實驗數據顯示,用這種再生材料制造的電池表現優異:在商用袋式電池測試中,經過500次充放電循環后仍保持88%的容量,9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超過85%。
此外,新工藝也展現出顯著的環保優勢。與傳統濕法冶金技術相比,其能耗降低8.6%,碳排放減少13.9%,環保指標甚至接近直接升級回收的水平。
研究團隊表示,最新突破既緩解了電池廢棄物帶來的環境壓力,又降低了對關鍵原材料開采的依賴,為構建可持續、高韌性的電池供應鏈提供了重要支撐。隨著各國持續推進綠色轉型,這項創新成果有望成為構建電池循環經濟的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