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火電建設全面降溫,產業鏈失去高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產能將迅速過剩,全行業面臨生死考驗。其中,裝備制造企業首當其沖,受影響最大,國內火電設備龍頭企業業績已經出現持續下滑跡象。而且,相關文件的落地也意味著國內火電設備市場入冬已經不可避免,在“十三五”期間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恢復到前幾年快速增長的勢頭,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是當下的迫切需求,也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
對火電市場而言,2008年是一個分界線。在2008年以前,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國內出現電力短缺,拉閘限電時有發生。為了緩解電力供需矛盾,作為中國主要電力來源的火電裝機開始進入迅速增長期。在市場需求的強力拉動下,火電裝備制造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傻搅?008年以后,隨著電力需求增速下滑,“史上最嚴”的火電調控政策先后出臺,無疑給火電產業鏈潑上了一盆冷水,企業業績也開始出現下滑,受到影響。
特別是在去年,火電市場更是遭到重創,而且在今后的數年時間內也將受到持續影響,這一點從相關文件中就可以看出。據國家能源局官網發布的中電聯2016年電力工業統計快報顯示,截止到2016年,火電裝機達到10.5億千瓦,而根據《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定,到2020年,全國火電裝機規模將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這意味著在未來4年,國內火電新增裝機空間僅剩5000萬千瓦,年均新增裝機量僅為2016年的四分之一,火電全產業鏈將步入寒冬。
其中,影響最大的可能是裝備制造企業。以東方電氣為例,1月底發布的2016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虧損17-22億元。而在2015年,公司凈利潤還有4.39億元。東方電氣在業績預報中稱,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受發電設備行業需求減少影響。除了東方電氣外,哈爾濱電氣、上海電氣尚未公布2016年度業績預報,但是在2015年,火電主機設備業務依然占據哈爾濱電氣的半壁江山,上海電氣火電業務同樣占比近30%,從目前形勢來看,出現虧損也是有著極大的可能。
而且,隨著相關文件的落地,未來4年國內火電新增裝機空間僅剩5000萬千瓦,國內火電設備市場入冬已經是不可避免。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成為了當下裝備制造企業的迫切需求,也是優先需要考慮的重大問題。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