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煤集團”)在山西的煤礦資產轉讓動作頻頻,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從今年年初至今,中煤集團及其子公司已累計掛牌轉讓山西煤礦資產總額超過百億元,涉及山西茂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山西保利平山煤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個核心標的。這一系列資產剝離行為,不僅折射出央企在“雙碳”目標下的戰略調整,更揭示了山西煤炭產業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
6月12日,中煤集團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掛牌轉讓山西茂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茂華能源”)100%股權,轉讓底價44.19億元。茂華能源成立于2009年,曾是中煤集團在山西布局煤炭、電力、熱力等領域的重要平臺。
就在茂華能源掛牌轉讓的前一天,6月11日,中煤集團旗下山西華潤聯盛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山西中陽余錦煤業有限公司(下稱“余錦煤業”)70%股權及相關債權 + 30%托管股權所享有的相關權益、山西東桉煤業有限公司 100%股權及相關債權(下稱“東桉煤業”)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掛牌轉讓,轉讓底價分別為15.03億元和9.39億元。兩家煤業股權需“打包”出售,受讓方需同時接手兩家煤業公司。
5月30日,中煤華利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23.91億元底價掛牌轉讓山西保利平山煤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保利平山煤業”)70%股權及關聯債權。
今年更早前,中煤集團還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將山西交口華潤聯盛蔡家溝煤業有限公司 100%股權及相關債權(下稱“蔡家溝煤業”)、山西交口華潤聯盛孟家焉煤業有限公司 100%股權及相關債權(下稱“孟家焉煤業”)、山西交口華潤聯盛梁家溝煤業有限公司 100%股權及相關債權(下稱“梁家溝煤業”)整體捆綁轉讓,三個項目互為摘牌條件,轉讓底價分別為26.33億元、17.27億元、20.77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近半年來,中煤集團在山西已累計掛牌轉讓煤礦資產總額超過150億元,涉及煤礦近10家。這一規模遠超行業預期,甚至超過部分中小煤企全年的營收。
中煤集團此次轉讓的煤礦資產,多源自2008年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浪潮。彼時,部分央企通過并購地方煤礦實現“跑馬圈地”,但整合后的礦井因資源稟賦不足、開采成本高企及政策限制,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和煤炭市場供需格局的變化,部分低效煤礦已成為企業的“包袱”。
以保利平山煤業為例,設計年產能90萬噸,剩余儲量4967萬噸,服務年限約26年。然而,其財務數據卻令人唏噓,2023年,保利平山煤業凈利潤為-1.65億元,負債總計2.05億元。截至2025年3月,所有者權益已降至-7.46億元。
余錦煤業和東桉煤業均位于呂梁中陽縣,屬資源整合礦井,當前處于停產狀態。2023年,余錦煤業營收為0元,凈利潤-1145.13 萬元;東桉煤業營收3.86 萬元,凈利潤-1715.28萬元。
此外,蔡家溝煤業、孟家焉煤業、梁家溝煤業,目前均未進行運營開采活動,財務報表顯示,2023年均處于虧損狀態,蔡家溝煤業營收4.46萬元,凈利潤-2965.56萬元;孟家焉煤業營收0 元,凈利潤-2553.43萬元;梁家溝煤業營收0元,凈利潤-383.04萬元。
截至2025年4月30日,山西茂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凈利潤僅62.06萬元,負債總額1658.72萬元,資產規模與盈利能力嚴重不匹配。
“中煤集團的資產剝離,既是央企戰略收縮的縮影,也折射出山西煤炭產業轉型的陣痛。”一位行業人士認為,“在‘雙碳’目標下,煤炭央企必須退出低效資產,聚焦優質產能;而山西則需通過資源整合,推動產業升級。”
近年來,中煤集團明確提出“存量提效、增量轉型”的發展思路,通過剝離低效資產,將資源向高效主體集中。例如,中煤集團在2025年工作會議上明確表示,將加快推進“兩個聯營”發展,持續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這一戰略在山西煤礦轉讓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中煤集團的資產剝離潮,與山西煤炭市場的分化密切相關。一方面,頭部企業斥巨資搶礦,推動資源向高效主體集中;另一方面,中小礦企因成本倒掛、資源枯竭及政策擠壓,陷入“越采越虧”的惡性循環。
據山西省商務廳生產資料市場監測數據顯示,6月2日—8日,山西省煤炭均價813.42元/噸,環比下跌2.3%。其中,煉焦煤1/3焦煤均價915元/噸,環比下跌4.6%;無煙煤2號均價為852.25元/噸,環比下跌1.0%;動力煤發熱量5000-5500大卡均價673元/噸,環比下跌0.7%。
從企業層面看,在市場低迷的背景下,央企的“瘦身”也為地方國企和民企提供了擴張機會。潞安環能、山西焦煤等企業通過競拍優質探礦權,進一步鞏固了區域龍頭地位。例如,2024年8月,潞安環能以121.26億元競得山西襄垣縣上馬區塊煤炭探礦權,煤炭資源量8.20億噸;2024年11月,山西焦煤以247.05億元競得興縣區塊煤炭及共伴生鋁土礦探礦權,刷新山西煤炭探礦權交易紀錄。
“頭部企業通過并購優質資產,構建‘采礦-洗選-深加工’全產業鏈,提升議價權。”一位行業分析師指出,“而中小礦企則因資源枯竭、環保收緊及成本倒掛,逐漸被市場淘汰。”
從行業層面看,資源向高效主體集中,加速了落后產能的出清。據相關預測,2025年國內煤炭產量有望達到48億噸左右,同比增速約3%,但增量主要來自晉陜蒙新等主產區,而中小型煤礦的產量占比持續下降。這種“強者恒強”的態勢,將推動煤炭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從政策層面看,央企的資產處置與國家“雙碳”目標高度契合。中煤集團在剝離低效煤礦的同時,加大了對煤化工、新能源等領域的投入。例如,其平朔烯烴新材料項目完成長周期工業試燒,世界首臺套8兆瓦超長運距智能刮板輸送裝備試運轉成功,國內首臺套搭載礦鴻平臺的BMX全數字智控系統推向市場。這些布局,體現了央企在能源轉型中的責任擔當。
中煤集團頻繁出售山西煤礦資產是行業整合加速推進的一個縮影。這一舉動不僅有助于推動煤炭行業出清落后產能、提高行業整體效率;也有助于促進資源向高效主體集中、提高行業競爭力,重塑煤炭行業競爭格局。未來,隨著“雙碳”目標的深入實施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煤炭行業將迎來更加嚴峻的轉型壓力和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