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道縣祥霖鋪鎮“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一期工程投產發電。項目通過“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創新模式,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在有限空間內創造了清潔能源與生態養殖的“雙重效益”,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在道縣祥霖鋪鎮郎龍村、秀水洞村等地,昔日的魚塘如今披上了深藍色的“科技外衣”。廣闊水面上,整齊排列的光伏板陣列宛如一片片巨大的“能量荷葉”;板下空間里,漁民劃著小船穿梭作業,魚群在波光中若隱若現,構成了一幅科技賦能生態的嶄新圖景。
“現在我們養魚的就怕高溫太陽大,魚容易生病、缺氧。現在好了,這些板一覆蓋,夏天水塘里的水涼快多了,魚成活率高了。而且,我們把塘租給他們,租金很穩定,自己還能繼續養魚,等于一塊地可以賺兩份錢。”道縣祥霖鋪鎮郎龍村漁業養殖戶何才龍說。
祥霖鋪鎮山塘水庫資源豐富,為探索水面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經濟發展的雙贏路徑,總投資約3.37億元的“漁光互補”一期項目應運而生。該項目裝機規模70兆瓦,其核心在于立體空間開發:在魚塘上方科學架設光伏板陣列,水下空間則保持原有養殖功能。
“我們選用的是目前先進的620(Wp)高效光伏組件,采用‘分塊發電、集中并網’的方案。目前項目已投產發電,待全部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7500萬千瓦時,每年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約5.9萬噸。更重要的是,我們真正實現了‘農光互補’——光伏發電不耽誤漁業生產,土地資源實現了立體化高效利用。這里將成為展示光伏與漁業深度融合、綠色發展的一個標桿示范點。”廣東省能源集團西南(貴州)電力投資有限公司華中分公司工程部項目經理胡勤潘說道。
該項目的成功運行,標志著一種“空間復用、效益疊加”智慧模式的成功實踐。它不僅年均可輸出約7500萬千瓦時清潔電力,實現顯著生態效益,更激活了水面資源的多元價值,為當地探索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
“這個項目是我們村發展的大好事。首先,土地租金直接增加了村集體和農戶的收入;其次,建設和運維階段都優先考慮我們本地用工,提供了很多家門口的就業機會。這‘漁光互補’的模式,把原本單純養魚的塘,變成了又能產電、又能養好魚的‘聚寶盆’,是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道縣祥霖鋪鎮郎龍村黨支部副書記何金源說。
當前正值盛夏用電高峰,項目穩定輸出的清潔電力,有效補充了區域電網需求。深藍色的光伏矩陣在烈日下高效運轉,在為千家萬戶輸送清涼的同時,也持續照亮著鄉村綠色發展的創新之路。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