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現有工業園區數量超1.5萬個,國家級和省級園區超過2500個,貢獻了全國工業產值的50%以上,碳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30%以上。作為產業聚集的載體,零碳園區對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實現有著重要意義。
7月8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園區,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各類園區低碳化零碳化改造。
政策的東風下,嗅覺敏銳的企業已開始行動。不少企業意識到其中蘊含的機遇,但關于零碳園區如何建設、如何打造,不同企業、不同地區的方案和觀點各不相同。
在此背景下,一座已建成并持續創新的示范園區已給出有力答案——在安徽滁州,由創維光伏打造,集分布式光伏、儲能系統、智能調度于一體的零碳園區,成為零碳園區建設中極具參考價值的標桿樣本。
零碳園區,創維先行一步
零碳園區究竟是什么?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一系列創新技術和科學管理,讓園區內的碳排放量降到最低,而在這個進程中,優化能源結構是達成零碳目標的前提。
在滁州零碳園區,創維光伏充分挖掘各類場景的光伏潛力,在廠房屋頂、倉庫、廊道、停車場等區域廣泛鋪設光伏系統,總裝機容量超6.5MWp,所產電力直接滿足園區工廠的部分生產需求,不僅減少了對市政供電的依賴,降低了間接碳排放,更通過綠電替代為企業節省成本,實現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初步協同。
然而,清潔能源的穩定供給只是基礎,要讓使園區內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高效存儲與智能調配成為關鍵。為此,創維光伏在園區構建了精細化的能源管控機制,針對高峰時段的光伏電力,園區配備1840kW/2870kWh光儲充一體柜進行存儲,將高峰時段產生的綠電有效留存待用。同時,園區內設有充電站,與儲能系統形成光儲充協同聯動機制,通過負荷平抑與峰谷調節,最大化提升電站的發電利用效率,使清潔電力在時間維度上實現供需匹配。
當然,這一復雜系統的高效運轉,依賴于強大的創維EMS能源管理系統作為整個園區微電網的能量調度“中樞”,在虛擬電廠的調度下,電網、光伏發電、儲能、工業用電、生活用電以及汽車充放電等方面實現智慧流動,充分發揮智能調度、削峰填谷和低碳減排價值。
當電網負荷高峰來臨,“神經中樞”電網中臺瞬間收到信號,進而啟動儲能設備釋放綠電支撐充電樁運行,同時將工業用電中的非關鍵產線功率自動調低。反之,在電價低谷的深夜或光伏澎湃的午間,中臺調度會讓儲能系統“鯨吞”低價電與盈余綠電,為下一輪高峰蓄力。
除了技術與建設層面,在零碳園區建設中,運營能力往往決定最終成效。傳統意義上的運營是保障了光伏、儲能等設備全生命周期的高效運維與安全運行,但隨著分時電價、136號文的實施,運營正從單一的基礎維護,全面升級為覆蓋電站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資產管理服務。
從“讓設備不壞”到“幫客戶多賺”,創維光伏工作人員強調,目前創維自主研發的智能監控平臺,一方面可實時監測電站運行數據,通過無人機巡檢與智能清洗機器人實現高效運維,保障了光伏等設備的高效運維與安全運行,另一方面其智慧資產管理模塊不僅提供碳排核算與全流程管理服務,更通過綠證交易、碳資產管理等創新模式,幫助園區企業實現碳資產增值。
這些智能化運營體系的落地,也直觀體現在了園區的能源產出與成本優化上。創維光伏零碳智慧園區年發電量近8000MWh,相當于減排約7232噸二氧化碳。而且針對不少企業擔憂的“高投入低回報”問題,滁州零碳智慧園區的運營數據給出了有力回應——相較于僅采用單裝光伏的模式,園區通過部署儲能設備與智能微電網控制系統,實現了清潔能源的高效存儲與靈活調度,每年電費節省比例提升約30%,綠電消納率提升更是超20%。
零碳園區的“技術密碼”
事實上,創維滁州零碳園區的價值不僅在于其零碳屬性,更在于它還是一座集多種前沿技術于一體的創新試驗場。
“實現園區的零碳化目標,離不開先進技術的堅實支撐,這也是打造該園區的目的。”創維工作人員指出,園區項目主要用于測試新產品、新方案,嘗試各種新技術,整個園區采用32種支架結構與17種類型組件,分別安裝在園區地面或屋頂,再搭配儲能柜、充電樁等設備實現生產生活消納,余電則上網,為光零碳園區的研發設計、標準定制、運行管理、投資分析提供了豐富的實測數據與有力支撐。
創維滁州零碳園區內,每一處建筑的光伏布局,都對應著特定場景的技術驗證需求:成品庫一至四號區域精準模擬校園、政府、醫院等公共建筑場景,采用平屋頂15度傾角安裝方案;試驗廠房與辦公樓聚焦BIPV(建筑光伏一體化)、陽光房場景,測試平屋頂最佳傾角及小陽樓半裝配式技術;食堂區域則針對工業廠房場景,驗證彩鋼瓦平鋪及小陽樓焊接方案的實際效能。
同時,為實現場景測試的全面性,各模擬區域同步部署PERC、TOPCon、HJT、BC等全技術路線組件,搭配鋁合金、鋅鎂鋁、熱鍍鋅、C型鋼等不同材質,以及巧客立、柔性、跟蹤式等不同類型支架,系統的比對各類技術在特定場景下的發電效率、安裝成本及運維難度。
圖為創維光伏巧客立支架
通過這種“技術路線+場景適配”的雙重測試,創維光伏既能科學論證不同方案的優劣勢及可推廣性,更能針對性孵化出金龍鱗、綠行驛站、彩虹長廊等場景化新產品,兼顧功能性與環境適應性,為創維光伏保持技術領先、鞏固行業標桿地位提供了核心支撐。
當然,作為以“零碳園區”為基底的創新試驗場,光伏系統的場景適配性驗證僅是零碳拼圖的一塊。創維光伏還整合了光伏發電、儲能、充電、用電等多個環節,通過精準模擬多樣化負荷特性,創維光伏目前已打造出“光伏→車+直流負載”“光伏→儲能+負載”、“儲能低谷充滿電儲能→車+負載”、“接受調度為園區提供電能”、“低/平價交流電→儲能”等多個微電網系統應用場景,為各個應用場景提供可參考復制的解決方法。
值得關注的是,在智能微電網技術及應用領域,創維光伏與天津大學展開深度合作,雙方以創維滁州零碳園區為實踐載體,圍繞可再生能源驅動、極致能源管理與資源循環利用等方向開展攻關,致力于為零碳園區建設提供了可推廣的示范樣板。這種產學研融合模式,既強化了技術研發實力,又加速了成果轉化,為創維光伏在零碳園區建設領域持續輸出技術迭代能力提供了長效保障。
從戶用光伏的“領軍者”到零碳園區的“先行者”,創維光伏的躍遷并非偶然。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其將企業發展與時代使命緊密結合,通過在零碳智慧園區建設中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正一步步實現著從光伏產品供應商到零碳生態構建者的華麗轉身。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