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指揮棒太多,一些人發幾篇文章,獲得幾類人才稱號,就能獲得比較高的收入,很多人就不再愿意做產學研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在接受《中國煤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缺乏的是真正的實用技術。”
他告訴記者,很多人發論文,喜歡對某一個局部問題提概念,有點創新,但與真正需要的技術還差得很遠。
“目前,一些企業設立的研究院難以出成果,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一是這些研究院在很大程度上是按企業的方式來管理的,而科研單位的管理多崇尚民主自由,沒有自由咋創新?二是一些企業在科研成果評定上存在問題,勞動和創新的價值不一定能得到充分體現,打擊了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三是一些大型企業依靠政策就能掙錢,沒有熱情搞科研創新。”劉中民說,目前,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已經開始重視科研創新,但仍有一些還不夠重視。
“我倡導要做真正實用的、能直接用到工廠的、我國需要的技術。這需要科研機構與企業合力做。一方面要穩定基礎研究,另一方面要重視能促進產業進步的技術。”劉中民說。
在他看來,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我們要做創新型國家,如果創新不被保護,那就沒有人創新了。一旦創新技術被侵權,存在舉證難、維權成本高等問題,我們寧愿選擇更新技術,也不愿意去維權。”劉中民說。
他建議,在保護知識產權上,除國家知識產權局外,其他各相關部委也要切實履行起監管職責,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使維權更容易。此外希望大型國有企業能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帶頭保護知識產權。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