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7月29日數據顯示,上半年,物流運行“穩中有進、質效雙升”態勢延續,社會物流總額保持穩定增長,內需潛力加速釋放,需求結構持續優化。
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171.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6%,高于GDP增速0.3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二季度分別增長5.7%、5.5%。
工業品物流需求基本盤穩定。上半年工業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5.8%,對社會物流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5%。隨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興產業物流需求展現出強勁增長動能。裝備制造業物流需求同比增長10.9%,高技術制造業物流需求同比增長9.7%,成為拉動物流需求的重要增長點。3D打印設備、工業機器人(17.410, 0.00, 0.00%)產品生產相關的物流實物量同比增長均超過20%。
綠色產業物流需求也保持高速增長。“新三樣”相關產業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上半年再生資源物流總額同比增長17%,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2個百分點。同時在汽車、家用電器等領域逐步形成聯動態勢,在汽車報廢置換更新補貼政策等帶動下,汽車相關物流需求量增長10.8%;在消費品以舊換新及購新補貼政策支持下,平板電腦、5G智能手機、家用洗衣機等產品物流實物量實現較快增長,增速均超過10%。
消費市場方面,上半年,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6.1%,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3個百分點,內需潛力加速釋放。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副總經濟師胡焓表示,上半年,需求端,社會物流總額穩健增長,結構優化顯著,國際物流多元化發展,單位與居民物流活力增強。供給端,物流服務在復雜環境中展現出較強的韌性與適應性,鐵路、航空、電商快遞等細分領域協同提質。
胡焓同時指出,政策與基礎設施環境優化、物流體系的結構性升級、物流技術創新等因素為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提供較強驅動力(10.320, 0.00, 0.00%),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供關鍵支撐。
物流基礎設施硬件環境持續優化升級。上半年,物流領域基礎設施貸款發放120億元,同比增長67%,為關鍵領域建設注入強勁動力。資金重點投向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中歐班列、集疏運體系、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等核心物流基礎設施領域。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