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以綠色轉型為重要方向,推動城市結構優化與動能轉換,走出一條“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系統部署零碳園區建設路徑,提出“加快園區用能結構轉型、推進節能降碳、優化產業結構、強化資源循環利用、升級基礎設施、建設能碳管理平臺”等六項重點任務。
產業園區作為城市經濟的核心載體,也是城市綠色轉型的核心載體,需要按照綠色發展的理念,替代土地、勞動力舊要素,導入產業、能碳、數據、算力新要素,形成綠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提升資源效率,降低碳排放,為城市注入可持續新動能。
一、一個能碳智能體:城市綜合能碳智能體,零碳園區的核心抓手
零碳園區本質上是空間、產業、綠色能碳的有機生命體,也是土地、能源、產業、算力的要素的集聚與集約發展。
其建設核心在于:打造城市綜合能碳智能體,以綠色為引領,以數字為驅動,通過產業生態運營平臺、零碳園區運營平臺、綜合能碳運營平臺,整合綠色新能源,利用微電網、儲能技術等,實現城市級的“源、網、荷、儲” 智能協同,將城市轉變為一個儲能、蓄能和發電的城市綜合能碳智能體,賦能零碳建筑、零碳工廠、零碳園區、零碳社區等全場景數字能碳運營,推動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
在物理層面,能碳智能體以虛擬電廠和微電網群為“末梢神經”,把屋頂光伏、車棚 BIPV、儲能電站、電動充電樁、工業余壓余熱等資源柔性聚合,實現新能源就地消納率提升、園區用電成本下降。
在數字層面,通過搭建能碳運營平臺助力零碳建筑、零碳工廠、零碳交通、零碳社區等項目快速落地,構建零碳園區的多場景節能減碳,賦能產業園區的產業、空間的綠色轉型。
同時,打破園區“墻內墻外”的邊界向上接入城市級電力現貨市場和全國碳市場,向下打通企業、建筑和交通設施用能,左右銜接綠色金融、綠色供應鏈、綠色消費平臺。最終把產業園區升級為零碳園區,推動城市從“低碳”邁向“近零碳”再到 “凈零碳”。
二、一個核心動能:城市綜合能碳智能體,重塑城市發展新動能
在“雙碳”戰略的引領下,綜合能碳智能體作為零碳產業園區、零碳城市的核心抓手,通過整合產業、空間與綠色能碳全要素數據,賦能空間、產業的全過程減碳與綠色低碳轉型;并提升城市能碳資產、設備資產和設施資產的運營效能,實現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
(一)城市綜合能碳智能體核心價值
1、城市能源系統的“智能調度中樞”
供給側整合:基于虛擬電廠與微電網技術,高效聚合分布式能源(光伏、風電等),形成規?;{節能力,實現精準協調控制,使其穩定參與電力市場。
需求側響應:賦能建筑、園區、耗能大戶等主體,實現負荷端讓每一度電、每一噸碳“可觀、可測、可調”,精準參與電/碳市場(余電上網、綠電消納),優化供需平衡。
2、城市綠色轉型的“數字底座”
城市綜合能碳平臺集成能源監測、規劃、能碳管理、分布式資源、能碳資產運營,構建起一個動態可視化的管理平臺。全面助力打造零碳建筑、零碳工廠、零碳交通、零碳污水處理廠多元項目能碳運營體系。全方位推動零碳產業園區建設,推動城市穩步邁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3、地方平臺公司的“造血機”
在當前從土地資金驅動的建設模式,向運營為導向的城市發展轉型過程中,能碳智能體可成為地方平臺圍繞地方資產盤活、升級,導入綠色產業,推動地方平臺公司轉型,實現從“土地財政”到“綠色運營”躍遷,提升地方平臺公司造血能力的核心抓手。
4、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城市綜合能碳智能體的打造過程將催生新的產業生態,需要從新能源材料的研發生產,到新能源設備的制造組裝,再到新能源技術服務與咨詢,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集群。并賦能地方產業向綠色低碳深度轉型,全方位增強地方的自我造血能力,徹底擺脫對傳統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依賴,通過發展綠色產業,提升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城市綜合能碳智能體重塑零碳產業園區新動能
城市綜合能碳智能體,本質上是“空間、產業、綠色能碳”融合發展的有機生命體。
在物理空間層面。通過把傳統的物理園區,圍繞新城建、公共建筑、能源設施、市政交通、新基建和設備資產等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建設,打造打通“物理空間-新基建-數字產業園區”三層空間體系,釋放空間建設動能,用數實融合的產業空間承載數實融合的產業生態體系。
在綠色能碳方面:通過構建綠色能源體系,搭建能碳運營平臺,打造零碳建筑、零碳工廠、零碳交通、零碳污水處理廠多元項目能碳運營體系。全方位推動零碳產業園區建設,打造零碳城市,推動城市穩步邁向綠色高質量發展。
在產業方面:圍繞傳統產業和綜合能碳產業生態,導入數字經濟設計、創新設計、產業教育、科技創新、供應鏈金融等創新要素。通過線上線下產業生態平臺的打造,實現數實融合的產業生態。促進產業的綠色轉型,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三)城市綜合能碳智能體賦能零碳城市建設
通過整合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構建產業生態平臺和綜合能源運營平臺,形成賦能價值體系:
通過產業生態運營平臺,集聚新能源、新綠色材料、建筑節能技術等綠色產業企業,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通過 “一業、一網、一平臺、一中心、多基地”產業發展新格局,賦能本地、周邊市場甚至是全國的綠色低碳城市建設。構建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和結算經濟,參與全球價值鏈競爭,將這些市場輻射至全國,進而參與到全球價值鏈的競爭中。
通過綜合能碳運營平臺賦能零碳城市的零碳污水處理廠、零碳市政交通、零碳工廠、零碳城市、零碳公共建筑和零碳社區等多個方面。進入推動區域和城市群的新能源產業、新型產業落地和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實現區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一個平臺支撐:零碳園區新質生產力平臺賦能城市綠色轉型
零碳園區建設,平臺是關鍵,通過平臺賦能,推動產業轉型、空間重塑和綠色能碳運營。
(一)綜合能碳運營平臺
綜合能碳運營平臺,依托 “虛擬電廠+源網荷儲+能碳運營+資產運營”一體化平臺。構建能源托管、能碳融投帶建設、綠色改造、規劃建設服務體系,實現電、熱、冷、氣多能互補與碳排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托AI算法對分布式光伏、儲能、柔性負荷進行秒級聚合調度,形成可交易的虛擬電廠資源池,降低用能,提升新能源消納,并輸出碳資產開發、綠電綠證撮合、節能減碳改造等增值服務,助力政府、園區、企業一站式達成雙碳目標與能源數字化轉型。最終達成整個園區碳中和目標實現和綠色、集約發展。
(二)產業生態運營平臺
產業生態運營平臺以“綠色轉型+增量培育”雙輪驅動,深度整合園區傳統產業與綠色能碳產業,構建線上線下融合、要素高度集聚的創新生態系統。積極導入數字經濟、創新設計、職業教育、科技創新、供應鏈金融等高端創新要素,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
一方面,針對園區傳統產業,平臺導入數字化診斷、碳足跡管理、綠色工藝改造三大工具包,建立傳統產業綠色升級資源庫,線上提供節能減排技術目錄、綠色工廠評價標準、碳排放核算 SaaS 工具,線下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設“綠色工藝大師班”、“零碳車間實訓營”,推動企業由“制造”向“智造+綠色制造”躍遷。
另一方面,布局綠色能碳增量賽道,重點引入光伏儲能、氫能裝備、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碳資產管理等新興項目,搭建技術交易平臺撮合綠色專利與場景需求,配套綠色供應鏈金融,為初創企業提供碳減排量收益權質押融資、綠色訂單保理等多元產品。
通過“存量綠色化、增量綠色化”雙向奔赴,平臺既幫助傳統產業降低能耗、提升附加值,又為新產業提供真實場景與訂單,形成傳統產業與綠色能碳產業的共生共榮新格局,持續釋放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三)智慧園區運營平臺
智慧園區運營,以打造“數實融合”的零碳園區為核心,構建“數字規劃—數字建設—數字運營”全生命周期運營管理體系。在規劃階段,通過AI+BIM+GIS+IOT集成數字規劃平臺對產業園區及城市的老舊廠房、社區、交通節點進行碳排基線掃描,形成“更新一張圖”;建設階段,用數字孿生模擬更新改造方案的能耗、投資、收益,實現“先算后建、以算代試”;運營階段,依托物聯網+AI中臺,對光伏屋頂、地源熱泵、儲能、充電樁、再生水廠等設施進行秒級感知與分鐘級調控,并賦能建筑、工廠、社區、交通、污水廠等基礎設施節能降碳、動態零碳。同時,智慧園區大腦與城市能碳管理平臺實時交互,多余綠電可上網交易,余量余熱為周邊老舊小區供暖,形成“園區—街區—城區”梯級能碳運營網絡。
四、一個投資模式:創新點線面體投資項目體系,實現投建運一體化實施。
在零碳產業園區的操作路徑上,應圍繞 “點線面體” 項目,形成 “包裝策劃、金融服務、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 模式。
在 “點” 層面,聚焦公共建筑能源托管、零碳工廠建設、零碳社區建設及零碳交通建設、零碳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項目,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零碳項目樣板。
在 “線” 層面,即全產業鏈整合上,一是構建貫通綠色能源、能源設備、數字科技、綠色節能改造、能碳管理、能碳運營的綠色能碳全產業鏈;二是圍繞傳統產業推動節能減碳,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產能,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
在 “面” 層面,搭建產業生態運營平臺、能碳綜合運營平臺、智慧園區運營平臺等一系列綜合服務平臺,為零碳園區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撐和保障;能碳綜合運營平臺通過對園區能源和碳排放的監測、分析和管理,推動了園區的綠色低碳發展;智慧園區運營平臺提升對園區的空間承載能力、運營效率。
在 “體” 層面,形成物理園區與數字數字園區的深度融合,承載數實融合的產業生態集群,實現園區從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融合,重塑“一業、一網、一平臺、一中心、多基地”產業發展新格局,以平臺經濟、結算經濟、品牌經濟等為主導的創新型“新基建”應用場發展新模式將助推地區傳統產業升級,形成產業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園區化、園區智能化,支撐新型城鎮化。
五、一個產業聯盟:構建綜合能碳產業聯盟,促進協同、共生、共創
基于城市綜合能碳巨系統的統一認知,構建“甲乙丙丁+政府” 的城市綜合能碳產業生態。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智庫+產業育城+投建運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
依托城市綜合能碳運營平臺,線上線下鏈接匯聚地方平臺公司、投資機構、電力機構、能源集團、科研機構、高校等各方力量,形成了一個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聯盟共同體。緊密圍繞零碳園區/零碳城市,促進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形成鏈接共生的良性循環,共同助力低碳經濟發展,構建可持續的城市綜合能碳產業生態體系,推動城市向綠色、低碳、高效方向邁進。
結語
總之,零碳園區、零碳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具有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平臺思維和項目思維。本質上是聚焦產業園區的發展、建設和運營問題。發展端,以綠色低碳產業體系重塑產業動能,實現“產業育城+綜合能碳運營”;建設端,突破傳統物理邊界,構建數實融合的空間載體,承載綠色產業新生態;運營端,依托綜合能碳平臺,貫穿產業和空間全生命周期,驅動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并按照“五個一”的創新路徑,從智能體建設、動能重塑、平臺支撐、模式創新及生態共建等多維度進行探索與實踐。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打造零碳園區,并賦能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貢獻力量,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
責任編輯: 江曉蓓